Friday 23 May 2014

求醫、求醫再求醫

上次小產過後, 本來以為自已一把年紀竟然能自然bingo, 第二次好快啦~
事實, 當然並不如此!

12月31日噩露基本流清, 1月休息了一個cycle, 仲去咗日本滑雪同自己打打氣. 2月努力了沒有成果. 3月再睇中醫, 朋友介紹了銅鑼灣一位名中醫, 說徐子淇都是她的client, 見就行office好方便就去了. 但藥費太貴, 每星期都要千五、六蚊. 我不是名媛, 睇唔起. 睇咗一個cycle, 不成功, 便成仁了....

又有另一個朋友介紹了中環的女中醫. 即管又試下啦, so far睇過個半月, 感覺身體真係catch up緊. 不過佢話我個腎仲差啲, 叫我補下添, 唔好心急住. 好過又咗之後有保唔住. 咁當然冇人想再小產, 所以乖乖食藥, 4月就當自己term break了.

到呢個月, 醫師會好咗好多, 但仲要等多陣. 而家集中補脾胃同埋肺經, 希望下個cycle可以開工了...

早兩個月望到身邊同期的大肚婆開始見肚, 心裡都有點不是味兒. 但上帝有祂最好的時間, 我就默然無聲, 安心靜候吧~

幼稚園應該學些甚麼?

最近一個朋友問我對兩所幼兒園的意見,因為她的孩子得到了兩個不同學校取錄,一所是樓下街坊幼兒園,另一所是知名度高、有好幾家私校小學會專誠到來為家長辦升學講座的名牌幼兒園。我對樓下街坊幼兒園沒有認識,但對於後者那間名牌幼兒園略知一二,因為契女和一些好友的孩子都在那裡唸書。我知道名牌幼兒園英文語境非常充足、孩子的英語水平高、也充滿自信,不過K2開始要作句、K3開始默書。簡而言之,十分「谷」。朋友半開玩笑的說:「也好,反正到小學也要學,到時候才學會較難catch up!

到底,幼兒園/幼稚園應該學些什麼?

有留意幼兒教育的話,或者你會在社交平台讀過一篇關於德國幼兒教育的文章。大意是指,我們常說要「贏在起跑線」,到底誰會最後勝出呢? 德國是最多諾貝爾獎科學有關獎項得主的國家,但原來德國的法例訂明,禁止對孩子過早開發智力,避免將孩子大腦變成硬盤,留給孩子大腦更多的想像空間,孩子在小學前「唯一任務」就是快樂成長。最近,聽說台灣也在討論有關禁止對孩子過早進行學術教育的議題…..

另一篇網上流傳的文章,圖文並茂去講述日本小學生的校園生活,包括午飯時間負責(是負責,不是幫忙)派餐、收拾、打掃等等。有人或者想,家裡有姐姐,孩子為何要做家務? 在家十指不沾陽春水,為何要交學費讓他到學校學這些?

自吉吉一歲起,我開始research什麼教育/學校會適合他。有幸從朋友口中認識兩所很不錯的學校,一所是以源自意大利、及後在美國也得到很廣泛發展的蒙特梭利教育的學校,另一所採用源自德國的華德福教育法的。兩所學校理論基礎不盡相同,但有兩個共同點十分吸引我這P牌媽媽的,就是讓孩子融入大自然,從遊戲中學習。他們都鼓勵小孩兒玩沙玩水、爬高爬低,而教室中都必定會有讓他們做家務的工具,包括掃帚、地拖,有些更加抹窗用的噴水器和抹布。這些工具在孩子而言,是好玩的遊戲,也是實際能操作的工具。從工作中,大小肌肉得到鍛鍊,秩序感由此慢慢建立。

還有,這些學校不教認字寫字,孩子拿起筆來填顏色劃畫,但不會寫字。兩個教育理論同時認為,小孩在六、七歲以前不要寫字,因為小肌肉還未發展好,只會事倍功半。但香港的情況不容許,小一已開始要默書,「唔識字」的話莫說競爭,連入學也不行。而為了讓小孩更早適應小學的課程需要,不少幼稚園就提前教育,讓五歲的孩子,做六歲甚至七歲孩子要做的事。這又回到「贏在起跑線」的問題上……我跟朋友打趣說:「那麼直接在幼稚園開始唸大學課程吧!」朋友回了我一句:「怪獸家長就這樣煉成了!

我心中最理想的幼兒園/幼稚園應該學些什麼?

我傾向希望讓孩子做個野孩子,每天跟陽光或雨水玩遊戲、在沙地上打滾、在鋼架上做隻馬騮練好大肌肉、也是對統合感覺的一種訓練。想起我們和朋友一家最近趁復活節假期,各帶著年紀相若的孩子去新加坡旅行時,兩個小人兒在泳池及沙灘玩水玩到笑哈哈的情景,我覺得比任何東西都值得。

當然,只有玩耍沒有學習是不行的。這是我欣賞蒙氏或華德福這種崇尚自然秩序教育的原因,他們的環境設定讓孩子在遊戲中學校秩序感,從而學習自律自理。我深信能自律自理的人,在人生路上已會走得比很多人都好。能自律自理,才能學習時學習、遊戲時遊戲,在為自己籌謀的同時尊重別人的不同和其需要。因此,我樂意見到吉吉在教室裡學習自己一個人專心認真的工作,也讓他學習自已照顧自己。兩歲的吉吉,已能自行用餐、收拾碗碟,也懂得穿上和脫掉鞋襪、穿褲子脫褲子,穿衣服也可以,就是脫衣服還有點難度。最叫我安慰是他已懂得表示要上廁所,日間基本不用穿尿片,晚上間中也可以整夜沒有撒尿。

九月份起,吉吉就要開始正式上學。雖說是正式上PN,但這家學校的PN是以playgroup形式進行了,一星期只上三天,每天一個半小時;而只有出席率達九成,就可保證原校升讀K1。這所學校的創辦人在辦學時參考了很多蒙特梭理的理論,在教室的陳設和課程的設定也見到蒙氏的影兒,K3才開始要學生執筆學寫自己的名字。在一些家長心目中覺得這樣的學校毫不進取,日後升小學後不知如何與其他同學競爭。但從不相信「贏在起跑線」的我,卻為孩子能進到這所學校而非常感恩 - 至少我家吉吉還可以多玩幾年。